中科院为青年人才量身打造成长舞台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22-11-08 10:25:20     

  在中国科学院建院73周年之际,10月31日至11月2日,中科院首届雁栖青年论坛在京举办。

  “启迪、探索、突破”,以此为永久主题,这一青年科学家高端学术论坛在北京怀柔雁栖湖畔开启,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在开幕致辞中所说“具有特殊深远的意义”。

  “雁栖青年论坛,将成为青年举办、青年参与、青年受益、共建共享、成长成才的舞台;成为青年科学家学术交往、思想交流、文化交融,包容共享、开放合作的窗口。”侯建国说。

  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而雁栖青年论坛的三大任务是基础科学研究突破、推动倡导国际合作、扶持青年成长。其主要面向青年科技人才,聚焦青年,聚焦科学,聚焦未来,也将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的验证格局中,形成人才聚集的“雁栖之地”。

  青年科学家是中科院奋战在科研一线的主力军,而雁栖青年论坛的举办,则是为这些他们搭建了一个优质的平台。这是中科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新时期加强中科院基础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

  这些优秀的年轻人充满青春的活力与朝气,用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苏刚的话说,在这里,他们可以“共同研讨,相互碰撞,启迪未来,在科学之路上贡献青春力量”。

  开幕式上,中科院党组成员、秘书长汪克强宣布了2021和2022年度中科院、财政部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负责人名单。自2021年开始,中科院、财政部联合开展“青年团队计划”试点工作,探索符合基础研究科学规律的科研管理新范式和人才发展新机制,发现、培养、集聚一批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后备军。经过严格遴选,两个年度共有80个青年团队入选,负责人平均年龄41岁,全体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7岁。

  “希望中科院继续大力遴选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支持他们潜心钻研、不畏艰难、勇攀高峰,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司长黄家玉出席论坛,致辞表示祝贺。

  一年来,试点工作在促进青年人才成长,推动重大成果产出,探索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好成效。一批拔尖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多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省部级人才项目。

  “我在培养青年人才这件事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包括发展组建青年团队,帮青年人打造平台,帮他们找方向、找题目,甚至于找资源。我本人势单力薄,做这些事情都非常困难,但是这是非常值得做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站在论坛的演讲台上,对台下的青年科学家们说。

  鄂维南分享的主题报告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科研体系重构》,他总结了这个领域和方向长期面临的困难,最后感慨,希望相关领域的年轻人能够看到,这个方向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供突破。

  听到鄂维南院士提出的希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丽娜觉得,自己的工作更有“瞄准的方向了”。她的研究方向是机器学习结合凝聚态物理研究,这次青年论坛上,赵丽娜作为分会场的召集人之一,讨论的主题是大数据和智能驱动的基础学科新范式。

  “我希望能够在人工智能与大科学装置基础研究结合点上,去做具有挑战性的原始创新工作。这当然非常不容易,需要拿出一辈子做一件事的决心,心无旁骛,从头到尾地做下去。”她说。

  青年强,则国家强。二十大报告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论述为干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制度保障,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期许和要求。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机遇,更多的激励。赵丽娜觉得,作为青年的一员,自己备受鼓舞,“更加有干劲了”。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许操也有着同样的感受。“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他一一列举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人的期许:“我觉得这是对我们提出的、非常明确的要求。”

  对于首届雁栖青年论坛,许操感到“非常兴奋”。

  “我们知道,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可以推动重大科技突破,可是怎么交叉?和谁融合?什么学科和什么技术交叉融合能够产生聚合效应?只有见了面,聊一聊,才能找到切入点和新的突破点。”许操说。

  他研究的领域是作物发育与品种分子设计,属于生命科学和农业领域,为了实现种子的快速精准智能设计,工作中涉及大数据、物理、化学以及人工智能等相关跨学科合作,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多方打听,联系到相关研究者。

  “现在大家都聚到一起了,好多大胆的想法就可以深入交流,互相碰撞,产生火花,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机会和交流平台。”许操声音洪亮地说,“这就是这次论坛让我感到兴奋的地方。我来了,就可以一次性见到数学、物理、化学、人工智能、自动化等不同领域、有着强烈合作意愿的一群青年科学家。”

  让许操有所感触的另一点是,青年论坛还有个鲜明的特色是“来的都是青年”,大家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需求,共同的愿景。

  “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在中科院建院73周年的重要时刻,在雁栖湖召开首届雁栖青年论坛,青年科学家们在一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他坚信“雁栖湖将成为我们新的起点,努力成为引领世界科技的雁阵”。

  青年科学家正需要这样的平台和机会,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磊认为,青年人的思维局限性更少,实际上,很多从0到1的创新,通常都是青年做出来的。

  “需要一个机制,找出真正有潜力的青年人,给他助力,让他可以从1到1000甚至到10000,更好地影响这个世界。”王磊说,“创新的想法,就是在交流当中碰撞出来的。”

  在这一点上,能在国家建立的大科学平台上贡献力量,赵丽娜感到无比幸运,拥有能够抓住机遇的希望,更有着积极前行的动力。

  “将论坛办成交流思想、激发灵感、推进创新的平台,真正孕育出引领世界和未来科技发展的‘星星之火’。”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周琪在总结讲话中,描述了这一愿景。

  论坛开幕当天的下午,所有青年科学家一同前往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参观。青山环抱中,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纪念石碑矗立在他们眼前。讲解人员告诉大家,这23位元勋在新中国成立时的平均年龄是31岁,其中最年轻的周光召甚至才20岁。

  “更有压力了。”人群中,一位青年科学家说,“也更有动力了。”

编辑:ranl